关键词:个体意识;性别差异
对于个体意识和社会关系而言,最重要的是两个维度:种族和性别。简单说来,每个人必须拥有某一种性别,性别会影响他人评价和对待我们的方式。事实上,男人和女人除了生理解剖特征外,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正是这些差异而非相似性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并引发了许多相关研究①。
在解释性别差异的时候,学界通常关注两点:进化和文化。前者决定了一个生命个体的自然性别(natural gender,即生理性别( biological gender ),英文中一般用sex表示。后者影响着塑造着一个生命个体的心理性别和社会胜别(social gender),英文一般用gender统一来概括。可见,我们所说的性别一词可以分别由英语的sex和gender来表示,二者的差异就在于,是以生理为基础的男女标志,只表达生理意义,这种意义始于基因的遗传,加上染色体和性荷尔蒙作用的结果;而gender是以男女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为基础的男女标志,表达性别文化中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是在生理因素基础上人们受社会和文化以及心理因素影响的社会化的结果。
女性主义者认为,gender比sex用起来更社会化,听起来更具有学术味道。
因为gender这个概念集生理因素、社会角色(social role )或胜别角色和文化身份(culture identity)或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于一身,是通过社会交际而习得,取得认同,并代代相传的关系系统。
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性别角色差异表明,文化确实会影响性别角色。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玛格丽特·米德等人开始主张,“性别角色”在不同的文化中是不同的,它们是在社会中通过学习获得的。这种强调社会学习的心理性别观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社会性别概念埋下了伏笔。1955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师约翰·莫尼用“社会性别”来指称“观点态度、行为举止以及性别倾向”②。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紧密联系,如同女性主义者所指出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社会建构向我们表明了社会性别角色的人为性质,它是由社会文化形成的有关男女角色分工、社会期盼和行为规范等的综合体现。它是发展的、可变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内涵。随着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社会性别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其意义也因人和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社会性别一词不仅在女性主义语言中频频出现,在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使用也非常普遍。
从性别与语言的角度,学界着重探讨gender的社会、文化作用与意义。人们通过交际,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文化身份(culture identity)或性别身份,进入不同的社会角色(social role)或性别角色成为不同性别文化的成员。
论文网 代写论文 发表论文 职称论文 论文之家 代写 英语论文
www.123l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