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哲学论文;旁通统贯论;佛家
广大和谐之道还包含旁通统贯论,所谓“旁通统贯论”,是说中国哲学把宇宙万物看成“纵之而通、横之而通”的整体。这是中国哲学各家各派在理论上的第一个共同取向。“中国哲学在方法上,不管建立哪一套系统,总是要求博大精深,把多元对立的系统化成完整的一体。”①儒家的旁通统贯思想便是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这个道即是“忠恕”
之道,也是“矩之道”。儒家讲求的“道”是从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出发,进而推广到整个社会层面,就是要以尽己为人与推己及人的原则去看待人以及世间万物。“整个家庭、社会、宇宙都成为广大同情的领域,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以各种观点体察各种人在不同境界中的问题,如使天下之所有境界纵之而通,横之而通,贯穿起来成为统一的系统。”②“人在宇宙中可以发扬同等重要的创造精神,与天地抗衡。如此,人乃是参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同为造物主宰,以此种精神实现普遍的生命意义及价值,这就是儒家的一贯之道。”③孔子“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也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即“尽己为人”,孔子称之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称之为“恕”。推己及人和尽己为人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怒之道,也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一以贯之”之道。
道家同样将宇宙看成旁通统贯的体系,他们以寻求“宇宙最高的秘密与真相,乃至于最高的价值”为目标,这就是老子的玄之又玄的“道”。道家视“道”为宇宙创进的中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万物运行演变的本源。“道”生于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于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
老子道家将玄妙的“道”作为最终的追求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⑥的永恒意义。“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
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间,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
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
方东美认为佛家的精神侧重于先知、觉悟的精神,为“菩提道”。而大乘佛学将中国本土文化与印度佛学相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他又推崇华严宗为最能体现佛教圆融和广大和谐精神的佛学体系。“华严要义,首在融合宇宙间万法一切差别境界,人世间一切高尚业力,与过、现、未三世诸佛一切功德成就之总汇,一举而统摄之于‘一真法界,视为无上圆满,意在阐示人人内具圣德,足以自发佛性,顿悟圆成,自在无碍。”①而,此“一真法界”犹天台宗用诸法实相之语佛学将欲界的“一切知”、色界的“道相智”和无色界的“一切智智”三种知识分类将三种差别世界联结、贯穿起来,成为其一贯之道。②佛家讲求通过修炼,摆脱各种世俗的寻常见解,同样地,是将宇宙的最高价值、最后真相作为最高追求,而“菩提道”就是佛家的一贯之道。
可以看出,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有“一以贯之”之道,并未将人与宇宙独立开来,人与宇宙的关系是彼此相因,同情交感的和谐关系。
论文网 代写论文 发表论文 职称论文 论文之家 代写哲学论文
www.123l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