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哲学论文;中道
“中字代表中国整个的精神。此符号代表整个宇宙全体为一大圆圈,如果站在某一方面,则会成为偏见,应该贯穿起来上下皆通,还须如中,使之平衡。”
①在此传统的基础上,方东美的“广大和谐”的哲学范畴还包含另一种重要思想就是“中道原则”,方东美对此的阐述是“同情交感之中道”,这也是中国哲学中含有的“中和之理”。
方东美在《中国人生哲学》中提出,中国人的智慧是以一个“广大和谐之道统贯世界”,视自然、人与历史浑然一体,浩然同流。中国人观察宇宙与人生,是将人与宇宙的关系,视为彼此相因、同情交感的和谐中道。
方东美又说:“这个‘中和,之理是中国精神最高深的妙谛,也是要了解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标准。”。中国向来看重不偏不倚的中道精神,不过,亦非不及,这种精神是一种睿智通达的洞见。
“中”是强调一般事物的中道;忠则强调人心之中道,也就是中正之心,更偏重于就人而言。中和忠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所以常常以“忠”释“中”,或以“中”释“忠”。忠和中同“忠和”以及“中和”皆连言,且“和”均为“刚柔适也”,知“忠和”就是“中和”,也就是《中庸》中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与“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之“中”与“和”。
《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①“中”
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朱熹注日:“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性即本性,本来的状态,也就是本身固有的质和量。对喜怒哀乐能按应有状态掌握,无所偏倚,这就叫“中”,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都恰到好处,就能中节,这就叫“和”。
“中国人顶天立地,受中以生,相应为和,必履中蹈和,正己成物,”。中国人的心态本就在承认人立于天地之间,将“中”作为尺度,力求行事做人中正无私。“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广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方东美归纳了以价值观为中心的中国哲学所包含的六大原理,在论述中和之理时,他将一往平等性列为众理之首,指出各种形式的个体生命都有内在价值,皆秉承了价值和尊严,必须待之以平等的爱心。
方东美对中和范畴的理解显然受到了怀特海的影响,摄入了后者以实际存在物为终极实在的个体主义理念,把万物的交道互摄当作生命进化的动力,因而将个体化原理引入中国的宇宙论中。④他所述的五个中和之理包含一往平等性、大公无私性、同情体物性、空灵取象性、道通为一性这五个特性,要表达的思想就是人与万物在普遍生命流行的宇宙中需要平等以待。人类应该关爱万有,走出个体的自私性,而以“空灵”的妙用体察实体,生命在同一个“道”中同情交感广大和谐之道包含的中道原则就在于不偏不倚,将个体融入到整个宇宙中,促发个体生命的体察和同情,最终朝着生命的广大和谐而进发。
论文网 代写论文 发表论文 职称论文 论文之家 代写哲学论文
www.123lww.com